標籤彙整: 互動實作

2025 / 5 / 28

【長期心得】堅持與方法比天賦更重要,改變了人生的一堂課。

 

作者:起飛中的 PGY

 

 

 

 

去年六月,我還是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正要踏入臨床工作的 PGY 1,當時對研究寫作處於懵懂階段,在同學的推薦之下參加了新思惟的《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本來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情參加,沒想到這次經驗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為我打開了研究領域的大門。

 

 

架構清晰的教學、容易上手的統計!

 

當時參加工作坊的原因很單純,就是身邊的同學都說非常實用,加上自己對研究寫作的興趣逐漸萌芽,便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報名了。

 

沒想到,這一試竟然驚為天人。課程緊湊但絕不馬虎,短短一天內,老師便將繁複的網絡統合分析步驟精煉地講解清楚,每一頁簡報都是精髓,細節在於講師豐富的經驗。搭配著條理分明的手冊,實作內容清晰易懂,跟著步驟一步步操作,即使是初次接觸軟體的我,也能順利完成統計圖表。

 

當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與助教在實作時間即時的親切指導。我們在實作過程中難免遇到困惑與卡關,每當舉手提出問題,老師總能迅速而精準地幫我們解惑,這種即時回饋的互動方式,不只提升學習效率,也讓我更有效率地掌握分析與製圖技巧。

 

閱讀更多 »

2025 / 5 / 22

問:課程網站說,課堂上用來跑網絡統合分析的軟體不用錢,免費的軟體有什麼限制嗎?我的電腦是 Mac 系統也可以跑嗎?

 

 

 

 

答:(蔡依橙)

 

是的,軟體不用錢,Mac 可以跑!

 

我們將使用的是 MetaInsight 這個網站,它是基於統計軟體 R 所做的網頁工具,我們不需要自己安裝 R 以及相關的套件,也不需要自己寫程式。

 

MetaInsight 比 Stata 好上手非常多,而且是免費、免下載就能用的。課堂上我們也會教大家,親手做出足以刊登在 SCI 期刊等級的圖片。

 

MetaInsight 是基於 R 的,而不管是 Stata 或 R,只要使用同樣的公式去寫程式碼,理論上結果應該會一樣。不過,實際上還是有些狀況可能會導致結果不同。可能的狀況有:

 

  1. 貼程式碼,複製貼上時出錯。想自己調整一下程式,結果搞壞掉了。
  2. 使用不同的理論派別作 NMA,我們預計教的是頻率學派,但也有人用貝式學派。貝式學派的作法,先驗值跟模擬次數不同,都會導致數據有些微不同。(所以我們選用頻率學派)

 

這些狀況都不用擔心,使用 MetaInsight 就是方便,而且背後的計算是一群英國統計學高手在維護,我們只要說明用什麼軟體計算,並報告最後的數值,重點是我們如何解釋其臨床意義,這樣就行。

 

實際上是怎麼讓大家在課堂上用 MetaInsight 進行統計實作,歡迎參考互動實作時間的介紹。只要你會用筆電、使用過文書編輯軟體,就可以來學。我們的課程與互動實作內容,醫療與非醫療背景的初學者都能吸收,並且順利完成全套圖表。

 

 

 

活動內容

 

 

2024 / 12 / 27

課程與教材真的非常用心,課前還有預習資料。

 

作者:部務室 唐敏華 行政人員

 

 

 

 

網絡統合分析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研究領域,當初為了瞭解統合分析,向正在念護理博士班的同事請教時,他說現在還有一個較新的網絡統合分析可嘗試看看,於是我就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課程,看到新思惟有開設課程。

 

一開始對一天約四萬的的收費有所遲疑,畢竟我博班一學期的學費也不超過二萬五,但隨著時間過去,我看了更多的介紹,因為對網絡統合分析想深入了解的渴望不減,腦海中也隱約有一些主題的想法,毅然決定在今年的最後時間,報名參加課程,也期待著老師們能帶給我什麼樣的課程及收穫。

 

閱讀更多 »

2024 / 11 / 15

新思惟的實戰課程,課後就能開始找網絡統合主題!

 

作者:臺師大 科學教育研究所 黃緯宏 博士生

 

 

 

 

雖然在學校的研究方法課程中,曾接觸過傳統統合分析的理論與相關論文,但主要著重在基礎概念的理解,並未深入實際操作撰寫一篇完整文章。過去我寫過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文章,但對網絡統合分析仍相當陌生,這次參加《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讓我對網絡統合分析(NMA)和傳統統合分析(MA)的異同,以及研究所需的核心技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以實例清楚分析網絡統合分析的優勢

 

課程一開始,講師清晰說明了 NMA 的核心概念,並透過實例分析了基本邏輯和流程,特別是對於如何從不同研究中提取、整合和分析數據,讓多項研究能互相對照,進而分析得出結果,這些介紹讓我眼界大開。

 

閱讀更多 »

2024 / 2 / 22

問:寫一篇網絡統合分析論文需花費多少時間?初學者如何應用課程所學成功投稿?

 

 

 

 

答:(蔡依橙)

 

我真正開始認真寫第一篇網絡統合分析,從找題目、排除各種困難、畫出圖表到投稿出去,是一個半月。而第二篇的時候,也就是這次的指定論文,只花了一個月。

 

當然,雖然網絡統合分析跟這個乳癌倖存者生活品質的主題對我都是新的,但我過去的確有蠻多的學術理解跟寫作經驗,這些上課時也會跟同學分享。

 

以上的時間,大部分都是花在跑統計製圖以及後續的寫作之上,這兩篇我在找題目的時間大約都只花兩、三天,而許多的初學者其實都卡在找題目,所以我們在上課當天,會花大約 1.5 堂課的時間,來教大家怎麼有效率找到適合自己的題目,以及找題目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

 

閱讀更多 »

2024 / 1 / 26

一向以成果為教學目標的新思惟課程,依然是知識點滿滿!

 

作者: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課前的預備分析與觀察

 

在課程開始前,我便著手研究課程論文的 outcomes,了解如何展現這些成果,以及運用了哪些統計方法,透過閱讀前人的文章、上課的分享、課程經驗,觀察審閱者關注的要點及常見的盲點。

 

 

課中的學習知識量滿載

 

蔡校長的比喻非常精彩,將 NMA 比作西部拓荒,象徵開啟新天地。這與我追求寫作自由、不受既有資源和學術體系限制的理念不謀而合。

 

新思惟一直以來都是以成果導向的學習方式,而非僅僅鑽研學問(如實證醫學),是一種踏實的開始。這不是放棄傳統,而是開闢新途徑,獲得探索世界的工具,並獲得進入這個領域的門票。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