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Office Hour

2024 / 9 / 25

問:要上班又要學習臨床技能,哪來時間寫論文?

 

 

 

 

 

 

問:要上班,也要學習臨床技能,怎麼可能有多出來的時間寫論文?

 

答:(蔡依橙)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每次到了 PGY 應徵的季節,總會有部分同學有 SCI 發表,而另一些則沒有。

 

 

時間就這麼少,有論文的人是不是都靠背景?

 

如果有論文的同學在網路上被討論,總有人認為,PGY 就是要好好學習各科的知識,如果去寫論文就是不務正業,沒有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大谷批評者:指定打擊就好好打擊,去盜壘就是不務正業,沒有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還在想著要當投手,真是太糟了。)

 

許多 PGY 同輩也很好奇:「明明白天要上班、照顧病人、學習臨床知識,晚上如果又加班值班,時間根本不夠用。那些有論文的人是不是靠背景?或者是別人幫他寫的?」

 

上班加上學習,剩餘的時間並不多。但其實這個問題並非 PGY 專有,即使到了主治醫師甚至科主任也都是一樣的,他們要上班,開不完的各種會議,加上自己的門診跟手術時間,更別說還有不少人有家庭跟小孩要顧。但是……

 

閱讀更多 »

2024 / 8 / 13

問:網絡統合分析只靠自己可以完成嗎?想組隊的話有什麼方法嗎?課後如果卡關怎麼辦?

 

 

 

 

答:(蔡依橙)其實一個人是可以完成全部的工作。

 

當然,在確認一些關鍵的細節,尤其是需要專業評估卻又有點主觀的部分,我們會說:「有兩位研究者獨立評估並達成共識,如果沒有共識,會有第三位專家介入評估並做決議。」所以,一個人可以先完成絕大多數的工作,然後再請第二位甚至第三位共同作者,一起來做細節的確認。

 

組隊的部分,同學們可以趁這次上課,上傳作品、回饋心得,因為這些都是別人找到你的好機會。上課時,互動實作作品會上傳到新思惟之友,大家就可以藉由這個機會看看有哪些人來上課,看看他的作品,點進他的帳號看看是怎樣的人、在哪裡工作,是不是樂於分享,以及所展現出來的人格特質,然後嘗試在當天打個招呼,之後聯繫看看是否有合作的可能。

 

網站上也有各梯次分享心得的校友,你可以從他的心得寫作,去評估這個人的邏輯論述好不好,以及是不是有期待找到隊友的需求,加以聯繫。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新思惟現在每個禮拜都有開放一個小時的 Office Hour,你只要在家裡打打字就可以參與,把想問的問題整理好,我們會用電子報公布每週的 Office Hour 時間,設個鬧鐘,時間到,就可以將內容貼上,線上向蔡校長諮詢。

 

 

活動內容

 

 

2024 / 6 / 20

新手課後第一篇論文,居然就被大師級的專家引用。

 

作者:澄清醫院 核醫科 黃政凱 放射師

 

 

 

 

之前參加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後,將上課講師所教技巧回家有反覆練習後,開始應用於新的統合分析的過程;在確認投稿題目可行性,投稿的過程理論上是線性過程(實際上對投稿新手來說事實卻不是如此),在執行統合分析時常常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意外,也謝謝蔡校長及新思惟團隊幫我度過那段撞牆時間。

 

(釔編按:課後真的可以寫出 SCI 論文!請參考以下黃政凱放射師的論文快訊與心得)

 

 

記得剛剛進入臨床時候,常常聽到科內主治醫師說:「日後,你的學弟、學妹在課本或 SCI論文,文章內容能引用你之前發表論文的結論,或你之前論文的某一句話,在這個領域你就沒有白活過。」

 

閱讀更多 »

2024 / 5 / 30

搜尋 PubMed 文獻就能生論文,更有效率的研究方法!

 

作者:身在醫學中心的資深校友

 

 

 

 

免 IRB 又不受資源限制,網絡統合分析是新出路。

 

儘管身為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也不容易爭取到醫院的研究資源,因此如果有研究模式能不需要豐富的人力及經費,自己可以掌握進度,又可以避免冗長、繁雜的倫理委員會審查過程,應該是對於有產出論文需求的自己,較為有利的研究方式。

 

網絡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應該是最接近這個理想的研究方式。然而,過去的印象,是需要大量的程式撰寫或數學運算,因此一直裹足不前。有機會看到新思惟提供這個課程的敲門磚,雖然對於相關軟體的操作有一定程度的擔心,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加入課程,當作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

 

閱讀更多 »

2024 / 5 / 30

在社會人文領域,用網絡統合分析拚發表。

 

作者:劉慧敏 博士生

 

 

 

 

開創論文新產線,兩種統合工具都學起來。

 

NMA 是有別於 MA 的另一種學術新天地,為近期興起的一種新研究方法,兩種方法分別用來分析不同的研究問題,因此,雖然不久前剛上過 MA 的課程,看到 NMA 的開課資訊仍然讓人心動,希望為自己指引出另一條研究道路。

 

MA 與 NMA 兩者雖有極小部分的 overlap,但走的研究路數不同,所能處理的問題也截然不同,學習 MA 再學習 NMA,能為自己開拓更寬廣的研究方向與探索更多研究的可能。

 

閱讀更多 »

2024 / 1 / 26

一向以成果為教學目標的新思惟課程,依然是知識點滿滿!

 

作者: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課前的預備分析與觀察

 

在課程開始前,我便著手研究課程論文的 outcomes,了解如何展現這些成果,以及運用了哪些統計方法,透過閱讀前人的文章、上課的分享、課程經驗,觀察審閱者關注的要點及常見的盲點。

 

 

課中的學習知識量滿載

 

蔡校長的比喻非常精彩,將 NMA 比作西部拓荒,象徵開啟新天地。這與我追求寫作自由、不受既有資源和學術體系限制的理念不謀而合。

 

新思惟一直以來都是以成果導向的學習方式,而非僅僅鑽研學問(如實證醫學),是一種踏實的開始。這不是放棄傳統,而是開闢新途徑,獲得探索世界的工具,並獲得進入這個領域的門票。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