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審閱者

2025 / 3 / 5

問:無對照組的小樣本研究,可以做統合或網絡統合嗎?

 

 

 

 

 

 

問:我想做統合的主題,因為很新,所以目前並沒有對照組研究。五篇相關研究,研究者都是收了少數幾個病人,給予新的治療,然後就報告療效。請問這種研究可以做傳統統合或者網絡統合嗎?

 

答:(蔡依橙)

 

首先,這種只有單一組,沒有對照組的實驗設計,叫做 single-arm study。如果五篇都是 single-arm study 的話,可以做傳統統合分析,「不能」做網絡統合分析。

 

其次,使用五篇 single-arm study 去做傳統統合分析,技術上沒問題,我們建議使用的 CMA 就能做。實務上就相當於把這五篇的總效果做報告。

 

不過,這一類的研究在投稿的時候,很常會遇到審閱者質疑:「你收的研究跟你做出來的統合都沒有對照組,我怎麼有辦法確定這個治療一定比較有效?說不定你給受試者傳統治療,或給予假治療(安慰劑效應),也能夠有同樣的療效。」

 

而這一類質疑的回覆,也有固定的做法,就是你可以從前面的五篇 single-arm 研究中,看看人家是怎麼回應這個問題的,去做參考。

 

之所以世界上會只出現 single-arm study 的臨床研究,一定有其原因。例如:他這個新治療處理的都是末期癌症,而且各種治療都試過一輪也都失敗了,有在做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這種狀態的預期餘命大概只剩 1 個月,在這種狀況下,再去用一個之前失敗過的治療作為對照組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如果 single-arm study 作為可行性初探,有其意義。你的統合總結這五篇的初探,也很有意義。

 

又或者是,明明之前的研究者也應該可以做對照組研究,但他們就是選擇沒做。(有各種原因,常見的是商業考量,因為市場需要,所以他們做點研究比較有學問,但擔心做對照組研究會輸給傳統療法,所以做個 single-arm study 能開記者會能宣傳就好。但這種質疑跟考量通常不會寫在論文裡。)

 

這種狀況其實主要壓力也不在你身上,被審閱者質疑的時候,你只要說:「目前這個領域還在探索階段,而我們是就既有的研究去做統合,提出一個總結性的結論。而我們的統合分析結果顯示,雖有療效,但與傳統治療相比孰優孰劣依然未知,也確認了未來規劃對照組研究的必要。」這樣就可以。

 

實證類的研究就是這樣,我們是根據既有的文獻去做整理跟歸納。有什麼好題材我們就做什麼。當然,這些研究既有的限制,我們也會同樣繼承,這時,我們也能從前面的人是怎麼辯護這個限制,去找出一些回應審閱者的好策略。

 

 

最新活動

 

 

2024 / 1 / 26

一天學會網絡統合分析,親手做出統計圖表的工作坊!

 

作者:法務部勵志中學 廖俊傑 臨床心理師

 

 

 

 

參加了《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後,我深深感受到新思惟課程規劃的全面性。一條龍的教學設計,從主題選定出發,除了提供寫作重點、統計上的實用技能,並解析統計圖表的製作要點,連應對審閱者提問的回覆技巧都有教,可謂面面俱到。

 

蔡校長詳細的分享了課程指定論文的產生,一步一步地告訴我們怎麼生出一篇文章。課程不僅拓寬了我的知識視野,讓我理解審閱者在意的點是什麼,更能在下筆時就能掌握訣竅,減少犯錯。

 

 

從認識網絡統合分析,到實際應用。

 

當天一開始,由蔡校長引領大家進入網絡統合分析的世界,比較了傳統統合分析和網絡統合分析的優缺點,以及各自在解決問題上的應用。透過校長的說明,使我對於在閱讀和投稿論文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閱讀更多 »

2024 / 1 / 19

問:投稿後卻被審閱者以收案太少為由退稿,我可以直接轉投其他期刊嗎?

 

 

 

 

問:校長好,我最近完成並進入投稿階段的論文,是 20 人和 20 人比較的研究,嘗試投稿至 MDPI 約 5、6 分的期刊卻遭到退稿。審閱者認為個案數太少,應該要收到 100 個左右再來寫會比較理想,但照收案速度推算,想達到這個數字要耗時五年。請問我該考慮其他集團的雜誌,嘗試投往還是 MDPI 較低分的期刊?

 

答:(蔡依橙)

 

其實這樣的數目,在同學的這一行裡算是不錯,不算是頂尖,但至少也有中上。不過你今天一開始就嘗試 MDPI 高分期刊,他當然會用高分的期刊標準去要求你,這樣的退稿意見還算公平。

 

 

轉投期刊前,審閱者的意見要加以說明。

 

如果要轉投 3 分左右的期刊,我認為是蠻有機會的,但是在轉投之前我們要做一件事,就是必須看清楚這個 5 分期刊,審閱者給你的意見是什麼,並且嘗試做些回覆。

 

針對這個回覆,並不一定是你一定要做到收 100 例,而是要說明為什麼沒有辦法做到 100 例,以及雖然你沒有做 100 例,但目前的 20 幾例為什麼依然值得刊登,然後把這樣的簡短回覆意見,寫進 cover letter 裡面。

 

閱讀更多 »

2023 / 8 / 8

為什麼文章會這麼寫?文字背後的思考脈絡。

 

 

 

 

當我們在閱讀別人文章的時候,常常覺得,文章這樣寫就很自然啊!但當我們閱讀了大量的文獻之後,輪到要自己寫時,卻不見得能夠那樣流暢,甚至連邏輯也拼湊不太起來。

 

 

讓審閱者更容易接受文章,內容到底該怎麼寫?

 

看到別人寫很流暢,自己寫卻寫不出來,這中間的差距,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得知作者本來在想些什麼,所看到的就只是他最後陳列出來的正文 4000 字,但事實上在決定要放出這 4000 字之前,作者是有清楚的內在邏輯跟思考脈絡的。

 

就像你從外觀看一棟美麗的建築,讚嘆之餘,多數人看不見力學架構與承重分布。

 

所以,你需要有一堂課,讓作者親自跟你說,為什麼這一段是這麼寫?為什麼這一段會在這裡出現?為什麼這一件事情要這麼提?為什麼這裡要有參考文獻支持?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讓審閱者更容易接受這篇文章,讓讀者讀來非常流暢,甚至無法挑剔。

 

閱讀更多 »

2023 / 8 / 8

NMA 投稿,常見審閱意見與回覆技巧。

 

 

 

 

在學術界,不同的文體所遭遇的審閱過程,有各自不同的狀況。例如個案報告投稿,跟原創論文投稿,就會各自面對不同的困境。個案報告在於接受率低,不是你個案稀少人家就要收。原創論文則常面對臨床意義的質疑,以及期刊已經稿擠的困境。

 

 

統合分析在投稿的時候,面對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即使是統合分析,傳統型統合分析跟網絡統合分析,在投稿的時候,面對的也是不一樣的世界。

 

也是因此,其實網絡統合分析投稿的時候,常見的問題還蠻固定的。這堂課就是要先給各位心理建設以及回覆的策略建議,讓你在遇到一些看似批評與刁難的時候,不用覺得害怕,甚至能夠看出 reviewer 對你的善意,以及所浮現出的機會。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