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統合分析

2025 / 7 / 4

[快訊] 賴文儀醫師團隊,關於植物來源小細胞外囊泡在敗血症治療上的潛力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文章介紹

 

敗血症是一種威脅生命的嚴重疾病,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和多重器官功能障礙。最近醫學界發現,從植物萃取出來的小細胞外囊泡(sEVs)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系統的特性,可能成為治療敗血症的新希望。

 

為了找出哪種植物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最有效果,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網絡統合分析研究。團隊分析了 13 項研究,這些研究評估了 10 種不同植物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在模擬敗血症環境下的治療效果。研究主要觀察這些囊泡能否降低發炎因子濃度和減少活性氧化物質(ROS)的產生,同時也檢視了核因子紅血球衍生因子 2 – 相關因子 2(Nrf2)的表現和細胞存活率。

 

研究結果顯示,生薑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效果最為顯著。它們能夠大幅降低促發炎的細胞激素,包括白細胞介素 6 和腫瘤壞死因子 α,同時增加抗發炎的白細胞介素 10,並有效抑制活性氧化物質的產生。此外,生薑來源的囊泡還能提升 Nrf2 的表現,改善細胞存活率,這表示它們在抗氧化防禦和保護細胞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總結來說,無論是在實驗室的細胞實驗還是動物實驗中,生薑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都是最有效的植物來源治療選擇,能夠有效減緩敗血症引起的發炎反應和氧化傷害。這項發現為未來開發敗血症的天然療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恭喜賴醫師!

 

網絡統合分析通常需要收錄多少文章?每種治療最少要幾篇文獻才能分析?怎麼評估收納的文章數足夠?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醫學論文 / 網絡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2025 / 6 / 24

選對時間點,讓統合分析更有說服力!

 

 

 

 

 

問:做統合分析收集 trials 時,發現不同的 trials 收集 outcome 的時間五花八門,有的收介入完的 0、1、2、3 個月,有的收介入完的 0、3、6、12 個月。請問我該收哪一個?

 

答:(蔡依橙)

 

通常都是收介入後那次,也就是你說的時間點 0 個月。

 

其實同學這樣整理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正是「介入完的那個時間」,這個時間點是最多研究會有的。沒有靈感的時候,像這樣整理一下資料,跳開來用更大的視野去觀察,就會發現新的線索。

 

閱讀更多 »

2025 / 6 / 9

2025 / 6 / 7(六)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課後,感覺能很快生出 paper!」

 

學員課後給予的匿名回饋,闡述了我們的教學目標:讓初學者也能輕鬆學會,並能快速發表!

 

2022 年團隊開始設計這門課,從選題、資料分析到論文發表,每一步都拆解得清清楚楚,讓沒有資源、沒有團隊的學員,也能靠一台筆電連上網,單兵作戰完成研究。

 

非常感謝大家給予支持與肯定,課後學員給予的課程滿意度,全部分數皆高於 4.75 分!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感謝大家課後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除了《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可以評估多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效果,對治療排序。另外如果是想評估一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療效,對多篇研究做統合,開班已經超過 50 梯次的《統合分析工作坊》,你一定不能錯過。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課程可以幫助你!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5 / 5 / 14

問: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

 

 

 

 

 

 

問:最近想做一個 updated meta-analysis,如果跟之前發表的文章相比,新增了 subgroup 分析,以及之前那篇統合,提到某篇 trial 他找不到資料,但我們找到了,這樣有機會發表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

 

 

更新資料有價值,就有機會!

 

如果這個 subgroup 分析得出的訊息很有意思,而且你資料更完整,呈現出來的解讀也有所不同,就有刊登的機會。

 

不過,一般來說,updated meta-analysis 最好是在篇數上有 50% 的增加。如果前一篇統合了 6 個 trials,你這次因為年份較晚,又多了 3 篇新 trials,總共有 9 個,會比較容易被接受。這樣即使分析出來結果是一樣的臨床意義,也比較容易被接受。

 

意思就是說,之前統合六篇說藥物有效,你這次九篇也是有效。或者之前統合六篇說無效,你這次統合九篇還是無效。光是因為篇數更多、資訊更新,就有機會被刊登。因為你的新統合,增加了趨勢確認、篇數跟可信度。

閱讀更多 »

2025 / 2 / 11

問:「做研究、寫論文」有除了生存以外的意義嗎?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所以……

 

閱讀更多 »

2025 / 1 / 17

忙碌醫師寫論文,不能沒有語音輸入與 AI 自動生成。

 

作者:羅東聖母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何振銘 醫師

 

 

 

 

先寫在前面,「熟習語音輸入與 ChatGPT 自動生成很重要!」

 

整個醫療界的功能面向可分為,服務、教學、研究,三個方面。身為一輩子第一線作苦工的急重症科醫師,即使總能確保自己餓不死。但卻也只是一份發不了財的待遇。

 

而在這樣內捲的環境中,除了臨床工作以外,還有一項常莫名加上的工作,研究與發表。因為,「公示原則」一直是我們這行生存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我們的成果與心得無法透過論文讓外界知曉,就很難說明我們的專業價值。僅只讀書,吸收最新知識技能,並消化回饋教學(Intern、PGY、Resident、NP、Patient…),已經遠無法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

 

 

挑戰的第一步:突破心理關卡

 

每當面對論文發表的需求,內心的第一個反應總是:「這些研究真有必要嗎?」事實上,許多大型研究,例如跨國、跨中心、多年的隨機對照實驗,確實是資源充沛的產物,但這樣高規格的實驗模式,對於資源有限的醫師們而言,卻有如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

 

就如同網站上所說的:「我只是想要發表而已!」

 

而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包括勞力、時間、費用。寫論文也是有必須付出的成本,除了刷卡付費,假日起早上課以外,「調整心態、歸零學習」,心靈上的成本付出,更是困難!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