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功大學 海洋事務與科技研究所 李純誼 研究助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時常在不同的紅綠燈間徘徊,停下來或前進,取決於自己的心態與抉擇。這次參加新思惟課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打破框架、重新看待問題的重要性,也讓我對網絡統合分析有了全新的認識與感受。
作者:成功大學 海洋事務與科技研究所 李純誼 研究助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時常在不同的紅綠燈間徘徊,停下來或前進,取決於自己的心態與抉擇。這次參加新思惟課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打破框架、重新看待問題的重要性,也讓我對網絡統合分析有了全新的認識與感受。
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護理部 陳玟伶 護理師
目前在職進護理學博士學程三年級,曾寫過一篇統合分析,投稿過程不盡人意,綺蓁學姊分享曾至新思惟上課,且成功發表一篇 SCI,針對自己興趣的主題產生了疑惑,陸續上新思惟官網看了許多問答後,我確認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似乎冥冥之中注定好的,臨床護理工作排班不容易,卻很順利地參加在臺中舉辦的《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超級開心!
作者:蔡依橙
最近似乎報名統合分析 / 網絡統合分析課程的人變多,這是為什麼?
我們電子報中的連結,除了最後的教學資源分享外,被點擊最多的,都是傳統統合與網絡統合的課程連結。
這牽涉到整個研究生態系的現況,也就是說,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起步,所需要的基礎環境跟機會不同。
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兩種都學起來更好,但對初學者,事情卻稍微有點不一樣。
如果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想要開始做臨床研究,他就必須「靠行」,拜託一個老師讓自己加入團隊。
因為,如果你想做臨床研究,即使只是查病歷來做回溯分析,也需要有一個經過訓練並擁有送審 IRB 資格的主治醫師負責填好所有表格並送簡審。
作者:蔡依橙
今天來聊一下新手起步。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歧視鍊」。
總會有些老師認為,基礎研究才是真研究,臨床研究就不太算,甚至會看不起 dry lab 或統合分析。
但這種價值判斷其實是主觀也浮動的,因為當 AI 開始流行,尤其又有 NVIDIA 跟黃仁勳旋風後,大家又覺得,其實做 AI 研究也蠻有意思的,而偏偏 AI 研究就是 dry lab 的一種。
(不過目前 AI 醫學研究的紅利期過了,意思是,研究還是可以做,AI 被視作工具的一種,只是不會因為做 AI 而天生就有加分效果。)
答:(蔡依橙)
可以的,兩個課程也都有校友已經成功發表。
社會人文 / 社會科學領域,雖然乍聽之下跟醫學領域不同,但量化研究法、對照組研究都是通用的。只要你選擇的主題,是有個介入,然後會改變一個結果,那就可以做統合分析(MA)或網絡統合分析(NMA)。
例如你做「音樂」,要寫論文,聽起來好像社會人文領域,但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以音樂療法,去降低憂鬱,那就有一個介入(音樂療法)、改變一個結果(憂鬱指數)。
同樣的,如果你做「教育」,要寫論文,聽起來好像社會人文領域,但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使用數位工具去做間隔複習,以提升學習效果,那就有一個介入(數位工具間隔複習)、改變一個結果(學習效果)。
答:(蔡依橙)
如果你還沒有確認正確性的能力,千萬不要使用 AI 去做你無法驗證的事。
最近有同學在 Office hour 問我問題,我發現他的提問有點奇怪,在我進一步釐清並追問之後,才發現原來同學是使用 AI 工具去讀論文。
主題我稍微做點馬賽克,大概類似「給予病人某介入之後,去評估疼痛指數的下降程度」。所以他用 PubMed 找了有這些介入也有疼痛指數的論文,全部丟進 AI 工具裡面。
接著,他對這些 AI 工具詢問,請他們萃取出做統合分析需要的數值。
AI 給了一堆中文說明跟歸納,並告訴他,其中好幾篇文章,並沒有給出疼痛指數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