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新思惟

2025 / 7 / 8

課後三個月,成功發表我的第一篇網絡統合分析論文!

 

作者:萬芳醫院 麻醉科 賴文儀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賴文儀醫師團隊,關於植物來源小細胞外囊泡在敗血症治療上的潛力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在住院醫師訓練的階段,我曾經參與過傳統統合分析的研究,從那時開始就對證據統整的研究方法產生了濃厚興趣。不過,對於進一步的「網絡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NMA)」,雖然有所耳聞,也理解它的價值,但一直沒有機會真正學習或操作過。

 

因此當我得知新思惟開設了 NMA 的一日工作坊,內心相當澎湃,心想著終於有機會補上那塊一直空著的拼圖。除了想更深入了解 NMA 的統計方法,更抱持著一個具體的目標:想要在課堂上直接用自己手邊的資料,跑出圖表、做出分析,讓理論與實作真正結合!

 

 

除了必修內容教學,老師也很熱心地給予我個人建議。

 

課程一開始,老師循序漸進地講解 NMA 的基本概念、模型建構,到目前國際上的發展趨勢與共識等等,教學相當深入淺出,原本難以理解的東西,聽完馬上能懂。包括如何透過網絡圖呈現整體比較架構、如何處理間接比較與模型的假設邏輯、網絡統合分析跟傳統統合分析之間的差異,還有「那個網絡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以團隊最近成功發表的 NMA 論文,作為課堂上的示範案例,演繹如何從主題發想到實際進行,這對我來說充滿啟發,許多想法一擁而上。實作時間更帶著我們一步步操作,畫出 network plot、forest plot 等圖表。比起只是閱讀文獻裡華麗圖表的敬畏感,這樣的過程讓我產生信心,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原來可以做出這樣的圖!

 

更令我感激的是,老師不吝給予學生鼓勵與指導,在完成課堂指定練習後,我嘗試將自己的研究資料帶入程式中,進行初步分析與製圖,趁著中場休息時,我拿著自己資料跑出來的圖表與分析結果向蔡校長請教,校長非常細心地指出我研究設計與文獻搜尋上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的即時指導對我大有幫助。

 

閱讀更多 »

2025 / 6 / 24

AI 持續在進化,使用者也要跟著進化!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閱讀更多 »

2025 / 6 / 13

Preliminary study 投稿一直被退?你可能忽略了這三個關鍵!

 
 

 

 

 

問:校長好,團隊預計做一個稍大型的研究約 60 人,我們想把初步的 11 人先做發表,之後的主論文就能引用這篇。不過目前的 11 人小規模結果,投稿一直不順利,該怎麼辦?

 

答:(蔡依橙)這是典型的 preliminary study 作法。如果想要順利的話,要考量以下幾點。

 

一般來說,審閱者一定會質疑,為什麼你個案數這麼少就跑來發表,畢竟 11 個案例,即使 p 值有意義,power 一定不太理想。

 

所以,通常 preliminary study 會被接受,有幾個重要關鍵:

 

閱讀更多 »

2025 / 5 / 28

【長期心得】堅持與方法比天賦更重要,改變了人生的一堂課。

 

作者:起飛中的 PGY

 

 

 

 

去年六月,我還是一位剛從醫學院畢業,正要踏入臨床工作的 PGY 1,當時對研究寫作處於懵懂階段,在同學的推薦之下參加了新思惟的《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本來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情參加,沒想到這次經驗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為我打開了研究領域的大門。

 

 

架構清晰的教學、容易上手的統計!

 

當時參加工作坊的原因很單純,就是身邊的同學都說非常實用,加上自己對研究寫作的興趣逐漸萌芽,便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報名了。

 

沒想到,這一試竟然驚為天人。課程緊湊但絕不馬虎,短短一天內,老師便將繁複的網絡統合分析步驟精煉地講解清楚,每一頁簡報都是精髓,細節在於講師豐富的經驗。搭配著條理分明的手冊,實作內容清晰易懂,跟著步驟一步步操作,即使是初次接觸軟體的我,也能順利完成統計圖表。

 

當天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與助教在實作時間即時的親切指導。我們在實作過程中難免遇到困惑與卡關,每當舉手提出問題,老師總能迅速而精準地幫我們解惑,這種即時回饋的互動方式,不只提升學習效率,也讓我更有效率地掌握分析與製圖技巧。

 

閱讀更多 »

2025 / 5 / 22

問:課程網站說,課堂上用來跑網絡統合分析的軟體不用錢,免費的軟體有什麼限制嗎?我的電腦是 Mac 系統也可以跑嗎?

 

 

 

 

答:(蔡依橙)

 

是的,軟體不用錢,Mac 可以跑!

 

我們將使用的是 MetaInsight 這個網站,它是基於統計軟體 R 所做的網頁工具,我們不需要自己安裝 R 以及相關的套件,也不需要自己寫程式。

 

MetaInsight 比 Stata 好上手非常多,而且是免費、免下載就能用的。課堂上我們也會教大家,親手做出足以刊登在 SCI 期刊等級的圖片。

 

MetaInsight 是基於 R 的,而不管是 Stata 或 R,只要使用同樣的公式去寫程式碼,理論上結果應該會一樣。不過,實際上還是有些狀況可能會導致結果不同。可能的狀況有:

 

  1. 貼程式碼,複製貼上時出錯。想自己調整一下程式,結果搞壞掉了。
  2. 使用不同的理論派別作 NMA,我們預計教的是頻率學派,但也有人用貝式學派。貝式學派的作法,先驗值跟模擬次數不同,都會導致數據有些微不同。(所以我們選用頻率學派)

 

這些狀況都不用擔心,使用 MetaInsight 就是方便,而且背後的計算是一群英國統計學高手在維護,我們只要說明用什麼軟體計算,並報告最後的數值,重點是我們如何解釋其臨床意義,這樣就行。

 

實際上是怎麼讓大家在課堂上用 MetaInsight 進行統計實作,歡迎參考互動實作時間的介紹。只要你會用筆電、使用過文書編輯軟體,就可以來學。我們的課程與互動實作內容,醫療與非醫療背景的初學者都能吸收,並且順利完成全套圖表。

 

 

 

活動內容

 

 

2025 / 2 / 11

問:「做研究、寫論文」有除了生存以外的意義嗎?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所以……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