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1 / 21(日)「網絡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 一向以成果為教學目標的新思惟課程,依然是知識點滿滿!
(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 一天學會網絡統合分析,親手做出統計圖表的工作坊!
(法務部勵志中學 廖俊傑 臨床心理師)
- 深怕學員繞遠路,新思惟把規畫好的發表路徑都提供給我們!
(任職於大學的助理教授)
最新活動
2024 / 1 / 21(日)「網絡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答:(蔡依橙)
在選擇指導老師以及一起工作的團隊長官的時候,有一個蠻好的評估指標,就是:他到底怎麼回饋你的內容。
給學生或同事的回饋,你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會發現它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簡單的主觀評價,像是:你這張圖做得很醜欸。你這篇文章寫得不好。我覺得你這篇不行。
這次是一位 PGY 同學詢問了許多投稿細節問題,對於校友們應該蠻有幫助,資深校友們也能理解目前 PGY 的真實狀況與內心的各種考量,一併整理供各位參考。
問:老師您好,我是前年有參加您研究工作坊的醫學生,也很幸運在今年 PGY 時,成功投出屬於自己第一篇!參加課程真是正確的決定🙏 這次想在 Office hour 請問的問題比較多,請多包涵。明年十月 apply。
首先是,有一篇新文章寫完了,但我必須承認自己也知道這篇比較是臨床意義不那麼大的作品,有點是為了寫而寫,這種情況下如果投 2-3 分左右的傳統期刊屢屢碰壁(已經兩個失敗了),老師會建議花點小錢投 OA 但至少有分數的期刊,還是乾脆投非 SCI 的期刊?或是老師認為只要是完整的作品,至少都能投到有 SCI 的期刊,只是需要多點耐心呢?
答:(蔡依橙)
連續被兩本傳統期刊拒絕,並不一定要對自己的稿件失去信心,這主要的問題是,現在全世界的稿件持續增加,傳統期刊的刊登量會被紙本篇幅限制,如果他最近「已經接受但還沒有刊出」的稿件,都已經排隊超過一年了,現在再接受新稿件的比例,就會變得非常非常低,不代表你的稿件是不好的。
為寫而寫的稿件,在科學研究界其實並不少見,但只要你有做出一些原創性的整理,事實上都是有價值的。只是可能目前這個價值連你自己都沒有發現。(發現者覺得沒用,但後來的人發現有其大用,事實上科學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少喔!)所以只要是方法學沒有明顯錯誤,都值得持續投稿。
不過,因為同學目前剩下大約一年就要應徵,應徵的時候你必須提出書面審查,也就是自己的履歷,我個人會建議你還是投稿到跟你這個主題相關領域的 OA 期刊,盡快刊出,讓自己的出版列表稍微豐富一點,這樣在應徵的時候會比較有內容給人家看。
2023 年 11 月 19 日(日)9:00a – 4:40p
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旁 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
蔡依橙醫師 / 雷偉德醫師 / 新思惟教學團隊
久等了!老朋友敲碗許久,新朋友也陸續詢問,新思惟全新企劃,「網絡統合分析 network meta-analysis」正式登場!
是的,我們又為了教學,從零開始寫了一篇 SCI 論文。
為了感受新手的一切困境,我們離開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在沒有任何優勢的狀況下,從 PubMed 搜尋開始,找題目、閱讀背景知識、確認可行性、跑統計圖表、寫出全文,並感受投稿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挫折。
然後把這些挫折的克服方式,整理成課程內容。把所有的統計圖表製作,規劃成互動實作。讓每個人都能上手,讓每位新手都能吸收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無資源起步,現在有兩個選擇囉!
評估一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療效,對多篇研究做統合,有《統合分析工作坊》。
評估多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效果,對治療排序,有《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
日後對自己有興趣的疾病治療,不管遇到哪一種,都有適合的工具可以做。兩種都學起來,工具更多、產線更多。
大家最常私下詢問的問題,初學者可以嗎?電腦操作需要什麼樣的水準才能上手呢?電腦硬體有特殊需求嗎?
新思惟一貫的品質水準,對新手一樣友善。歡迎你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