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article x 53
原創論文連續三個月維持在 50 篇以上,6 月(55 篇)、7 月(53 篇)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位學員發表!
問:一篇不錯的文章投稿出去,審查很久,剛回來,給了 major revision,但意見非常難回。剛好新版 impact factor 公布,該期刊分數下滑,且從 Q2 變成 Q3,覺得有點虧,請問可以不回 revision,或者直接撤銷投稿,改投其他雜誌嗎?
答:(蔡依橙)
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會用實際的角度來回答。
作者:努力想有發表的 PGY
這次參加的新思惟《網絡統合分工作坊》,對於身為學術投稿初學者的我而言,是場內容極為受用,非常豐富的學習體驗。
蔡校長在開場傳授網絡統合分析(NMA)的基本概念,並比較了和傳統統合分析的差異,接著分享如何找到合適的研究主題、撰寫 NMA 論文的實際步驟,以及投稿時常見的審稿意見與回覆技巧。
這些寶貴的內容,為我日後研究提供了可以做為參考的經驗,也讓我更清楚了解到網絡統合在臨床研究上的應用與價值。
傳統的統合分析(MA)主要是針對某項治療與對照組進行比較,且多數情況下依循一定的規範和方法;而網絡統合分析則是將多種治療進行比對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設計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要求研究者具備更高的主動性和嚴謹的自我審視。
蔡校長將 MA 比作逐漸成形的「西部小鎮」——規範相對簡單且較容易依循;NMA 則如同尚未開拓的「荒原」,需要研究者自己建立規範並進行辯護。這樣的比喻很生動地表達了 NMA 的靈活與挑戰性,也讓我更明白做 NMA 需要具備的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作者:蔡依橙
最近陸續有些 PGY 同學跟我回報,順利申請到想去的科別了!
大家都知道,PGY 時期訓練忙碌,所以,如果能夠有刊登的話,只要有 impact factor,不管是 SCIE 或 ESCI,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主考官們自己多少也寫過論文,很能理解,對於一個生涯剛起步的人來說,能完成並刊登一篇有分數的論文,代表的是你真心想要突破自己,也願意持續努力。聽到同學們的消息,很替大家高興。
要提醒一件小事情,就是應徵不同科別的時候,所提出的履歷論文還是要注意一下。
問:我目前是助理教授,準備要升副教授,往教授邁進。喜歡做的主題,累積了很多年資源,但在這個領域,卻沒有辦法登上前 10% 或前 15% 的期刊,在升等上非常弱勢,該怎麼辦?
答:(蔡依橙)
我的建議是,到了這個階段,就不是你喜歡做什麼研究就做什麼研究的狀態了。因為前 10% 的頂尖期刊,它的本數有限,所收的文章有限,期刊雜誌社也需要為它的 Impact Factor 負責,所以他們在挑選的主題是非常有限的。
我建議同學可以先鎖定你要升等所需要登上的這些期刊,鎖定個幾本,把它過去一整年的目錄,也就是所謂的 table of contents 全部看完,你就會知道哪些主題是熱點主題,而哪些是在你的實驗室、手中有的資源,或是比較有興趣的領域,是你可以做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