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網絡統合分析

2024 / 12 / 24

為什麼他們自掏腰包花錢進修?你要先擁有實力,然後才會被看見。

 

作者:蔡依橙

 

 

 

 

 

 

最近似乎報名統合分析 / 網絡統合分析課程的人變多,這是為什麼?

 

我們電子報中的連結,除了最後的教學資源分享外,被點擊最多的,都是傳統統合與網絡統合的課程連結。

 

這牽涉到整個研究生態系的現況,也就是說,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起步,所需要的基礎環境跟機會不同。

 

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兩種都學起來更好,但對初學者,事情卻稍微有點不一樣。

 

 

無資源者做臨床研究的限制

 

如果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想要開始做臨床研究,他就必須「靠行」,拜託一個老師讓自己加入團隊。

 

因為,如果你想做臨床研究,即使只是查病歷來做回溯分析,也需要有一個經過訓練並擁有送審 IRB 資格的主治醫師負責填好所有表格並送簡審。

 

閱讀更多 »

2024 / 12 / 23

2024 / 12 / 22(日)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幽默親民的解說,讓生冷的研究充滿活力!」

 

學員課後給予的匿名回饋,直白地闡述了我們的教學目標:打造出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學會的課程。

 

三年前,團隊設計課程從到陌生領域挑選主題、撰寫論文、找出最好用的統計軟體,到實際刊出,在發表後歸納經驗,終於整理出一套適合最適合新手的課程,為的就是要協助無資源起步者,只要擁有一台能上網的筆電,就能靠自己寫出論文!

 

每個人都能上手,也能讓每位新手都能吸收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非常感謝大家給予支持與肯定,課後學員給予的課程滿意度,全部分數皆高於 4.81 分!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 僅有 38% 學員課前已有發表經驗(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通訊作者等主要作者序計)。不用 IRB、免收案、軟體免費的優勢,作為開拓新的學術產線相當合適;即使是無經驗者,也能透過我們的教學掌握寫作核心,邁向起步。新思惟協助大量校友們成功發表,2023 年論文破蛋 97 人,39 位為住院醫師、見實習醫師、醫學生!
  • 新朋友 66%,老朋友占 34%,新朋友比例高於老朋友。除了感謝老朋友繼續選擇新思惟,也有越來越多的新朋友願意給我們機會,其中還有社會科學、資訊科學的學員也都能有收穫,並在手寫回饋給予大量好評。
  • 學員最年輕為 25 歲,年齡最長者為 55 歲。課程專為 Network Meta-Analysis 初學者量身規劃,內容易懂好吸收,無論你在生涯中的哪一個階段,隨時都能加入。我們的課程一直強調可行性,可行性的意思就是,完完全全以能夠寫出第一篇為目標
  • 本次的學員組成:主治醫師、住院醫師、PGY、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獸醫系助理教授、解剖學副教授、研究員、研究助理、博士生、資訊處長等。新思惟的研究課程,至今協助許多學員順利起步,只要問對問題、用對方式,中醫師藥師護理師放射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各個領域都有校友成功發表!

 

感謝大家課後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除了《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可以評估多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效果,對治療排序。另外如果是想評估一種治療對一個疾病的療效,對多篇研究做統合,開班已經超過 50 梯次的《統合分析工作坊》,你一定不能錯過。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課程可以幫助你!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閱讀更多 »

2024 / 12 / 18

新手無資源起步,學會統合和網絡統合最快!

 

作者:蔡依橙

 

 

 

 

 

今天來聊一下新手起步。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歧視鍊」。

 

總會有些老師認為,基礎研究才是真研究,臨床研究就不太算,甚至會看不起 dry lab 或統合分析。

 

但這種價值判斷其實是主觀也浮動的,因為當 AI 開始流行,尤其又有 NVIDIA 跟黃仁勳旋風後,大家又覺得,其實做 AI 研究也蠻有意思的,而偏偏 AI 研究就是 dry lab 的一種。

 

(不過目前 AI 醫學研究的紅利期過了,意思是,研究還是可以做,AI 被視作工具的一種,只是不會因為做 AI 而天生就有加分效果。)

 

閱讀更多 »

2024 / 11 / 28

問:在社會人文 / 社會科學領域,能寫網絡統合分析或統合分析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兩個課程也都有校友已經成功發表。

 

 

領域雖不同,但研究法通用。

 

社會人文 / 社會科學領域,雖然乍聽之下跟醫學領域不同,但量化研究法、對照組研究都是通用的。只要你選擇的主題,是有個介入,然後會改變一個結果,那就可以做統合分析(MA)或網絡統合分析(NMA)。

 

例如你做「音樂」,要寫論文,聽起來好像社會人文領域,但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以音樂療法,去降低憂鬱,那就有一個介入(音樂療法)、改變一個結果(憂鬱指數)。

 

 

同樣的,如果你做「教育」,要寫論文,聽起來好像社會人文領域,但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使用數位工具去做間隔複習,以提升學習效果,那就有一個介入(數位工具間隔複習)、改變一個結果(學習效果)。

 

閱讀更多 »

2024 / 11 / 15

掌握越多工具,越能在諸多資料裡找到主題發表。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教學部 賴奕彰 醫師

 

 

 

 

報名網絡統合分析課程之前,我不斷自問:在這個研究方法多樣且各具特色的時代,為什麼我需要學習這門技術?是什麼樣的需求,使網絡統合分析成為我研究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來越多的研究,我們需要網絡統合進行更深入的比較。

 

臨床試驗好比是一個個離散的點,傳統統合分析則像是將這些點串聯成線,而網絡統合分析更進一步,將這些點和線構築成一張網,形塑出一個立體的面向,從而讓我們能夠在多種治療方式中建立起效果的排序和比較。

 

隨著醫學技術和新藥開發的快速發展,疾病的治療方法早已不再侷限於單一途徑,基礎研究的推進更催生出許多嶄新的療法。在這種多元治療選擇並存的情境下,臨床醫師和研究者該如何判斷?如何比較、評估在特定情境中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

 

在我看來,研究方法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而是各有長處,宛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網絡統合分析,恰恰回應了這樣的時代需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能夠兼顧不同研究成果、整合不同療法比較的工具。

 

閱讀更多 »

2024 / 11 / 15

自己摸索百嘗挫折,在新思惟有完整且具體的教學。

 

作者:阮呂真 中醫師

 

 

 

 

11 月 9 日,我參加了新思惟的《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這堂課對於像我這樣缺乏資源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務實的機會。

 

網絡統合分析是目前還很新穎的研究方法,市面上學習資源也不多,新思惟團隊深知這點,設計了非常實用且清晰的課程,不只讓我們理解 NMA(網絡統合分析)的基本概念,更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方法,從選題到發表的完整流程都盡力幫助我們學習,課程目標是希望協助大家發表自己的 NMA 論文,這對我來說相當具有吸引力。

 

 

研究所老師希望能有發表,卻沒有告訴我該怎麼做。

 

在參加這次的課程之前,我的學習經驗多半來自於在研究所的摸索,老師們往往對學術研究抱有崇高理想,期待我們能在學術領域有所成就,然而在具體操作上,卻缺乏實際且明確的指導,很多時候只能靠自己摸索,嘗試自行理解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研究產出。這樣的過程常常伴隨著挫折感,因為缺乏具體方法而無法推進,讓研究進展停滯不前。

 

相較之下,新思惟的工作坊給了我完全不同的體驗。講師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緊扣著如何產出具發表潛力的成果,從選題、文獻搜尋、數據分析,到圖表製作和論文撰寫,所有步驟都有直接且實用的指導。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