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AI 可以是很棒的論文助手,前提是你知道怎麼判斷對錯、怎麼修正。
也就是說,他可以一秒幫你噴出一整段文字,但你要有能力判斷:這段內容寫得對不對?(這個我們的課堂都會教)
問:我在看參考文獻的時候,發現有些參考資料裡面,竟然引用已經被撤稿的論文(retracted paper)。有篇研究,甚至還引用了兩篇。已經被撤稿的論文,真的可以引用嗎?
答:(蔡依橙)
結論是,我個人不會去引用已經 retracted 的論文。
只有一種狀況例外:我今天做的研究就是跟撤稿有關。
例如,我去分析撤稿作者的國家分布,或者是分析撤稿時出版社所給的原因。在這種狀況下,因為我要分析的就是撤稿這件事,所以引用這些被撤稿的論文,當然是 OK 的。
又例如,我今天在 introduction 或 discussion,想討論撤稿文獻是否跟其他文章有結果上的不同,這種也可以。
當我們在閱讀別人文章的時候,常常覺得,文章這樣寫就很自然啊!但當我們閱讀了大量的文獻之後,輪到要自己寫時,卻不見得能夠那樣流暢,甚至連邏輯也拼湊不太起來。
看到別人寫很流暢,自己寫卻寫不出來,這中間的差距,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得知作者本來在想些什麼,所看到的就只是他最後陳列出來的正文 4000 字,但事實上在決定要放出這 4000 字之前,作者是有清楚的內在邏輯跟思考脈絡的。
就像你從外觀看一棟美麗的建築,讚嘆之餘,多數人看不見力學架構與承重分布。
所以,你需要有一堂課,讓作者親自跟你說,為什麼這一段是這麼寫?為什麼這一段會在這裡出現?為什麼這一件事情要這麼提?為什麼這裡要有參考文獻支持?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讓審閱者更容易接受這篇文章,讓讀者讀來非常流暢,甚至無法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