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11 / 15

在網絡統合分析這片荒原上,開拓自己的疆土吧!

 

作者:努力想有發表的 PGY

 

 

 

 

這次參加的新思惟《網絡統合分工作坊》,對於身為學術投稿初學者的我而言,是場內容極為受用,非常豐富的學習體驗。

 

蔡校長在開場傳授網絡統合分析(NMA)的基本概念,並比較了和傳統統合分析的差異,接著分享如何找到合適的研究主題、撰寫 NMA 論文的實際步驟,以及投稿時常見的審稿意見與回覆技巧。

 

這些寶貴的內容,為我日後研究提供了可以做為參考的經驗,也讓我更清楚了解到網絡統合在臨床研究上的應用與價值。

 

 

前進拓荒,寫出自己的網絡統合分析。

 

傳統的統合分析(MA)主要是針對某項治療與對照組進行比較,且多數情況下依循一定的規範和方法;而網絡統合分析則是將多種治療進行比對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設計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要求研究者具備更高的主動性和嚴謹的自我審視。

 

蔡校長將 MA 比作逐漸成形的「西部小鎮」——規範相對簡單且較容易依循;NMA 則如同尚未開拓的「荒原」,需要研究者自己建立規範並進行辯護。這樣的比喻很生動地表達了 NMA 的靈活與挑戰性,也讓我更明白做 NMA 需要具備的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而 NMA 的模型主要分為直接比較(direct comparison)和間接比較(indirect comparison),若僅存在兩種治療之間的 RCT,適用直接比較;而沒有直接比較的 RCT,則可透過 NMA 進行間接比較。

 

老師強調了 inconsistency test 的重要性,若間接與直接比較的結果差異過大,會破壞 transitivity 假設,使 NMA 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因此,檢查不一致性並通過 inconsistency test,是進行 NMA 研究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可行性很重要,節省試錯的精力。

 

蔡校長更進一步分享如何判斷研究的可行性,幫助我們在正式動筆寫論文前,能夠省下試錯的時間心力。針對如何選擇題目並進行範圍的界定,老師建議初學者可以使用 PubMed 進行文獻搜尋,再透過其他文獻資料庫如 Embase、Web of Science 等來擴大搜尋範圍,並適度調整搜尋方向,以確保找到最相關的文獻。

 

而要如何提升文獻搜尋的準確性,校長分享自身的流程,利用 EndNote 等管理工具,記錄文獻的年份、impact factor 及受試者族群,以便後續進行篩選和分析。而對於未能在搜尋引擎找到的文獻,要怎麼呈現在論文中,我也在課堂中詢講師,講師建議可以標記為 other source,以擴大搜索的全面性。

 

在文獻評讀方面,蔡校長建議初學者不需要過度依賴複雜的 GRADE 系統評級,而是選擇較簡單的 RoB2(Risk of Bias 2)或 Newcastle-Ottawa Scale 等評估工具,這樣可以更有效率地判斷文獻品質,尤其是對於小規模的研究更為合適。

 

 

好用的軟體跟具體的策略,讓寫論文變簡單。

 

在撰寫 NMA 文章方面,老師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首先在統計分析上,課程推薦使用 MetaInsight,是團隊嘗試後認為市面上最好用的軟體,除了具有免付費的優勢外,在統計做圖和分析上有相當高的靈活性和諸多功能。

 

方法的部分,老師則建議可適當利用 AI 工具如 ChatGPT,來進行文字修飾,並透過同義詞字典如 Thesaurus 去降低文章相似度。Introduction 部分應保持簡潔,不要過於討論研究細節,而應重點說明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吸引讀者的興趣。

 

Methods 的部分老師提醒要使用 PICO 框架,來清晰地定義研究的目標、納入和排除標準,這樣才能確保選取的文獻符合研究的需求,並減少文獻重複的風險。這些實用的建議讓我了解到如何提高文章的品質,避免冗長或無關的文字內容。

 

 

發表的最後一哩路:審閱意見回覆要訣

 

老師在課程最後詳細的講解,關於 NMA 投稿常見的審稿意見,並分享了多種回覆技巧,包括如何具體回答審稿人對數據一致性和不確定性的疑問,以及如何在審稿過程中保持冷靜、理性回覆。讓我學到如何以科學的態度回應審稿人的疑問,並在數據解釋上保持客觀,讓研究的結果更具說服力。

 

新思惟的《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為我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一場全方位的學習之旅,除了掌握核心觀念,系統化的瞭解 NMA,更激發了我對這項方法的濃厚興趣,希望未來我能撰寫出高品質的學術論文,為學術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