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總 松山分院 吳姿穎 督導

新手也能駕馭 NMA 並發表論文
沒有收案資源、不想走 IRB 流程,即使是研究新手,也能發表論文嗎?
答案是可以的!
傳統統合分析著重「單一治療 vs 對照組」,而網絡統合分析(NMA)則能同時比較多種治療,應用範圍更廣。課程採用好上手的 MetaInsight,並安排互動實作,讓學員在自己的筆電上完成統計分析。
這次參加新思惟國際的《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對我而言是一場觀念徹底翻轉的研究啟發課。
校長以極深入淺出的例子,用「孔明、關羽、張飛數學競賽」具體說明了 NMA 的兩大核心假設:遞移性 transitivity 與一致性 consistency。
他提醒我們,一旦研究間出現不一致性 inconsistency,整個 NMA 的推論即失去意義,這提醒我在未來設計研究時,第一步就必須謹慎評估及檢視。
AI 輔助寫作是課程中最具時代感的一環
在研究實作層面,校長特別強調「可初步跑圖表、再進行全文撰寫」的重要性,這句話讓我反思,研究並非一開始就要追求完美,而是透過反覆試跑、修正與回饋逐步建立信心。此外,校長分享如何在海量文獻中快速篩選文章及萃取資料的技巧,也點出許多初學者的盲點,真的很實用。
印象最深,也是近期趨勢,AI 輔助寫作是課程中最具時代感的一環,顛覆了傳統先手寫,後潤稿的流程。
面對不友善審查者,要保持冷靜。
在投稿與回覆審查部分,老師們的經驗分享極為實用:「給你 major revision,就是對你的研究有興趣。」
這句話讓我重新看待審稿過程,學會以感恩與謙遜面對批評。而面對不友善審查者,也要保持冷靜,以期刊既有發表數據及文獻佐證研究合理性。這些細節讓我深刻體會「學術不只是研究,更是一種溝通的藝術」。
最後一部分談到 NMA 撰寫的實際困難與倫理責任。校長提醒:資料萃取一定要自己核對、親手記錄,不能完全仰賴 AI 或他人。總結而言,這堂課讓我不只學到 NMA 的理論與技巧,更開啟了我對 AI 輔助學術寫作、研究倫理與審稿溝通策略的全新視野。
未來我希望能以今日所學,應用於我關注的臨床主題,進一步嘗試撰寫並投稿 NMA 文章。
最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