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AI 可以是很棒的論文助手,前提是你知道怎麼判斷對錯、怎麼修正。
也就是說,他可以一秒幫你噴出一整段文字,但你要有能力判斷:這段內容寫得對不對?(這個我們的課堂都會教)
作者:蔡依橙
ChatGPT 還是目前的文字之王,只是他的幻想真的比較嚴重,而且個性太順從,使命必達,很少會說你是錯的。我通常用來寫內文,在正確的知識框架下,生出我想寫的內容。
Perplexity 雖然基於網頁搜尋,但你如果仔細去檢查過他附的連結,會發現所引用的網頁跟他提出的論點不見得有關。也就是說,他雖然基於網頁,但依然會有 AI 幻想。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答:(蔡依橙)這是 Office Hour 時,同學問我的,內容稍做調整顧及隱私。
他自己試著找了一個題目,做了病歷調閱與統計,投稿後被 reject,問我接下來該怎麼辦?要不要照審閱者的意見修改後,再投同一本期刊?
「The authors conclusions are noteworthy, but low study numbers prevents the potential for generalizability of results, and while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is an elegant way of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t does little to meaningfully influence our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se lesions.」
我們先請 ChatGPT 翻譯成中文,大家比較好理解。
作者:羅東聖母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何振銘 醫師
先寫在前面,「熟習語音輸入與 ChatGPT 自動生成很重要!」
整個醫療界的功能面向可分為,服務、教學、研究,三個方面。身為一輩子第一線作苦工的急重症科醫師,即使總能確保自己餓不死。但卻也只是一份發不了財的待遇。
而在這樣內捲的環境中,除了臨床工作以外,還有一項常莫名加上的工作,研究與發表。因為,「公示原則」一直是我們這行生存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我們的成果與心得無法透過論文讓外界知曉,就很難說明我們的專業價值。僅只讀書,吸收最新知識技能,並消化回饋教學(Intern、PGY、Resident、NP、Patient…),已經遠無法滿足工作崗位的要求。
每當面對論文發表的需求,內心的第一個反應總是:「這些研究真有必要嗎?」事實上,許多大型研究,例如跨國、跨中心、多年的隨機對照實驗,確實是資源充沛的產物,但這樣高規格的實驗模式,對於資源有限的醫師們而言,卻有如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
就如同網站上所說的:「我只是想要發表而已!」
而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包括勞力、時間、費用。寫論文也是有必須付出的成本,除了刷卡付費,假日起早上課以外,「調整心態、歸零學習」,心靈上的成本付出,更是困難!
作者:努力想有發表的 PGY
這次參加的新思惟《網絡統合分工作坊》,對於身為學術投稿初學者的我而言,是場內容極為受用,非常豐富的學習體驗。
蔡校長在開場傳授網絡統合分析(NMA)的基本概念,並比較了和傳統統合分析的差異,接著分享如何找到合適的研究主題、撰寫 NMA 論文的實際步驟,以及投稿時常見的審稿意見與回覆技巧。
這些寶貴的內容,為我日後研究提供了可以做為參考的經驗,也讓我更清楚了解到網絡統合在臨床研究上的應用與價值。
傳統的統合分析(MA)主要是針對某項治療與對照組進行比較,且多數情況下依循一定的規範和方法;而網絡統合分析則是將多種治療進行比對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設計上有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要求研究者具備更高的主動性和嚴謹的自我審視。
蔡校長將 MA 比作逐漸成形的「西部小鎮」——規範相對簡單且較容易依循;NMA 則如同尚未開拓的「荒原」,需要研究者自己建立規範並進行辯護。這樣的比喻很生動地表達了 NMA 的靈活與挑戰性,也讓我更明白做 NMA 需要具備的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