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article x 53
原創論文連續三個月維持在 50 篇以上,5月(59篇)、6月(55 篇)。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位學員發表!
作者:物理治療師 趙偉丞
[快訊] 趙偉丞物理治療師團隊,關於整合心理與生理評估以達到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最佳運動復歸成效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刊登!
在完成第一篇網絡統合分析(NMA)論文投稿並順利被接受之後,我的內心充滿成就感與感謝,讓我對於學術研究的信心大大提升。
過去我總認為投稿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覺得自己是臨床人員,只有學術界的人才有能力完成,也改變我對臨床工作者能否走進學術世界的既定印象。
但當我親身經歷從資料整理、論文撰寫、投稿準備、到與審稿人來回溝通的完整過程後,我才深深體會,只要方法對、有人帶、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每一位臨床工作者都有機會轉化經驗為實證,為領域注入新的觀點與力量。
作者:物理治療師 趙偉丞
[快訊] 趙偉丞物理治療師團隊,關於合併治療與單一模式物理治療對旋轉肌袖相關肩痛療效比較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作為一位在臨床工作十五年的物理治療師,對於將實證研究應用於臨床實務懷抱熱情。
我的專業領域聚焦於運動醫學與骨科,總希望能將臨床經驗與研究結合,為更多患者帶來實證支持,我相信唯有不斷學習與創新,才能讓臨床決策中提供更具信效度的治療建議。
趙偉丞物理治療師團隊想要探討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不同的運動復歸評估方式對臨床決策的效果,主要比較了心理、生理和主觀感受等各方面的評估指標。
研究團隊分析了 12 項研究,總共涵蓋 1889 名參與者,評估了多種運動復歸的判斷標準。這些標準包括:前十字韌帶運動傷害復歸量表(ACL-RSI,用來評估心理準備度)、國際膝關節文件委員會問卷(IKDC ,評估主觀膝關節功能)、跳躍測試(評估身體功能),以及肢體對稱性指數,包括伸展(EXT-LSI)和彎曲(FLEX-LSI)的對稱性評估。
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看這些評估標準,能否有效預測運動員能否成功重返運動場,同時也觀察了受試者的退出率和數據的一致性。
結果顯示,ACL-RSI 心理準備度量表在預測運動復歸成功率方面表現最佳,效果值達到 1.55(95% 信賴區間:1.24 到 1.87)。相比之下,跳躍測試和肢體對稱性指數等身體功能測試的效果屬於中等程度,其中彎曲對稱性指數(FLEX-LSI)的預測效果最差。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評估標準的受試者退出率並沒有顯著差異。研究團隊進行的敏感性分析也證實了這些結果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強調了心理準備在運動復歸成功與否中扮演的關鍵角色。過去醫師和復健師可能比較重視身體功能的恢復,但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同樣重要,甚至可能更為關鍵。
因此,研究建議臨床醫師應該採用多面向的評估方式,不能只看身體功能的恢復狀況,也要同時評估運動員的心理準備度和主觀感受。這種綜合性的評估方式可以幫助醫師做出更好的臨床決策,降低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再次受傷的風險,讓運動員能更安全、更有信心地重返運動場。
恭喜趙偉丞物理治療師!
寫論文時,該用哪些軟體整理文獻比較有效率?要怎麼避免有遺漏的文章?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趙偉丞物理治療師團隊想了解對於肩膀旋轉肌袖疼痛的病人,到底是合併治療(運動加上徒手治療)比較有效,還是單一的物理治療方式比較好。研究團隊使用了網絡統合分析的方法來比較不同治療方式的效果。
團隊搜尋了五個電子資料庫,從建立以來到 2023 年 10 月為止,找出所有針對成年旋轉肌袖相關肩痛病人進行非侵入性物理治療的隨機對照試驗。主要關注的是治療 12 週後病人的疼痛程度和肩膀功能改善情況,並使用標準化平均差異來評估治療效果。最終納入了 11 項研究,總共包含 548 位病人。
研究結果發現,合併治療(運動加徒手治療)在改善肩膀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1.02,在減輕疼痛方面的效果也最佳,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1.05。不過,由於信賴區間很寬且跨越了零值,顯示這個結果在統計上還不夠確定。
單純的運動治療在改善功能方面有中等程度的效果,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41。而肌內效貼布在減輕疼痛方面也有中等程度的幫助,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53。雖然這些治療效果都接近臨床上認為有意義的最小改善幅度(例如 DASH 功能量表的 10-15 分,或疼痛視覺量表的 1.4-2.0 分),但在統計上都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總結來說,根據這 11 項研究的結果,合併治療(運動加徒手治療)似乎是改善旋轉肌袖相關肩痛病人疼痛和功能的最有效非侵入性方法。不過,由於信賴區間很寬,結果仍有不確定性。團隊建議需要更多大規模且長期追蹤的臨床試驗,來確認這種合併治療方式的臨床實用性和持續效果。
恭喜趙偉丞物理治療師!
收集的資料統計結果不顯著,這樣的題目也有可能發表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作者:萬芳醫院 麻醉科 賴文儀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賴文儀醫師團隊,關於植物來源小細胞外囊泡在敗血症治療上的潛力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刊登!
在住院醫師訓練的階段,我曾經參與過傳統統合分析的研究,從那時開始就對證據統整的研究方法產生了濃厚興趣。不過,對於進一步的「網絡統合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NMA)」,雖然有所耳聞,也理解它的價值,但一直沒有機會真正學習或操作過。
因此當我得知新思惟開設了 NMA 的一日工作坊,內心相當澎湃,心想著終於有機會補上那塊一直空著的拼圖。除了想更深入了解 NMA 的統計方法,更抱持著一個具體的目標:想要在課堂上直接用自己手邊的資料,跑出圖表、做出分析,讓理論與實作真正結合!
課程一開始,老師循序漸進地講解 NMA 的基本概念、模型建構,到目前國際上的發展趨勢與共識等等,教學相當深入淺出,原本難以理解的東西,聽完馬上能懂。包括如何透過網絡圖呈現整體比較架構、如何處理間接比較與模型的假設邏輯、網絡統合分析跟傳統統合分析之間的差異,還有「那個網絡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以團隊最近成功發表的 NMA 論文,作為課堂上的示範案例,演繹如何從主題發想到實際進行,這對我來說充滿啟發,許多想法一擁而上。實作時間更帶著我們一步步操作,畫出 network plot、forest plot 等圖表。比起只是閱讀文獻裡華麗圖表的敬畏感,這樣的過程讓我產生信心,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原來可以做出這樣的圖!
更令我感激的是,老師不吝給予學生鼓勵與指導,在完成課堂指定練習後,我嘗試將自己的研究資料帶入程式中,進行初步分析與製圖,趁著中場休息時,我拿著自己資料跑出來的圖表與分析結果向蔡校長請教,校長非常細心地指出我研究設計與文獻搜尋上可以改進的地方,這樣的即時指導對我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