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物理治療師 趙偉丞
[快訊] 趙偉丞物理治療師團隊,關於整合心理與生理評估以達到前十字韌帶重建術後最佳運動復歸成效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刊登!
在完成第一篇網絡統合分析(NMA)論文投稿並順利被接受之後,我的內心充滿成就感與感謝,讓我對於學術研究的信心大大提升。
過去我總認為投稿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覺得自己是臨床人員,只有學術界的人才有能力完成,也改變我對臨床工作者能否走進學術世界的既定印象。
但當我親身經歷從資料整理、論文撰寫、投稿準備、到與審稿人來回溝通的完整過程後,我才深深體會,只要方法對、有人帶、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每一位臨床工作者都有機會轉化經驗為實證,為領域注入新的觀點與力量。
第二篇論文越寫越順手
第二篇 NMA 的準備與投稿,感受到心態上有了很大轉變。第一次是戰戰兢兢、什麼都不敢確定,第二次帶著更多信任與把握,進行每個環節。
首先在期刊選擇方面,我開始懂得如何評估期刊是否適合我們的主題內容,例如:是否常刊登類似的研究方法、該期刊的審稿速度與接受率等,這些在第一次投稿時可能只是聽從建議,但到第二次,可以有系統地自己做出判斷與選擇。
再來是在撰寫內容方面,我更知道哪些重點需要清楚交代,哪些部分容易成為審稿人關注的焦點。
例如在 results 部分,我也會特別注意圖表的清晰度、排序邏輯是否合乎臨床推理,而不是只是呈現結果數字。這些細節的掌握,讓整篇文章更加有說服力,也能減少來回修改的機會。
如何回覆審稿者,課程都有教。
對於審稿人的回饋,心態也變得更成熟。第一次面對審稿意見時,曾覺得壓力很大,好像被挑剔甚至否定,情緒上受到很大影響。
但這次,我學會了用對話的心態去看待審稿意見,更客觀解讀審查委員的每一條建議,視為強化論文品質的機會,是我從第一篇學來後,應用在第二篇的重要收穫。
此外,回覆審稿人的方式也有進步。我不再只是簡單說「已修改」,學會用清楚、有禮又具專業性的語氣,說明修改內容、理由與文獻支持。
面對無法完全同意的審稿意見,不是消極忽略,而是學會如何婉轉地表達立場,並主動提出我們的論點與文獻佐證來支撐我們的決策。讓整個回覆過程不是壓力,而是雙向溝通的橋樑。
臨床上會主動發想新的題目
更讓我感到開心的是,我更有信心去發想新的研究題目。在臨床遇到問題時,會自然地開始思考:「這個主題有沒有足夠文獻?有哪些治療方式值得比較?是否能設計成 NMA 題材?」已經慢慢內化成我的習慣。
我也開始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把平時搜尋到的好文章,作為未來撰寫計畫的基礎。從一開始的摸索,到現在的主動規劃,這樣轉變讓我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持續產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這一切的改變,最要感謝的,仍是「新思惟」課程與一路以來給予我鼓勵與指導的蔡校長,用清楚、實用、臨床導向的教學方式,能夠從零到一,進而從一到更多,逐漸累積出自己的研究軌跡與信心。
這門課程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為臨床工作者打開研究的門。期待能把這份信心與經驗,轉化成穩定高品質的論文輸出。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