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師大 科學教育研究所 黃緯宏 博士生
雖然在學校的研究方法課程中,曾接觸過傳統統合分析的理論與相關論文,但主要著重在基礎概念的理解,並未深入實際操作撰寫一篇完整文章。過去我寫過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文章,但對網絡統合分析仍相當陌生,這次參加《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讓我對網絡統合分析(NMA)和傳統統合分析(MA)的異同,以及研究所需的核心技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掌握。
以實例清楚分析網絡統合分析的優勢
課程一開始,講師清晰說明了 NMA 的核心概念,並透過實例分析了基本邏輯和流程,特別是對於如何從不同研究中提取、整合和分析數據,讓多項研究能互相對照,進而分析得出結果,這些介紹讓我眼界大開。
校長也說明了 NMA 與 MA 的區別,特別是在處理多重比較和網絡關係的能力上,讓我更能理解這種研究方法的優勢。
可以親手跑統計、隨時有支援的互動實作
在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我們要親手將數據實際跑一遍,這對我來說是寶貴的練習機會。雖然一開始操作時,因為誤用了不適合的數據檔案而鬧了點小烏龍,但幸好老師主動前來關心,發現問題及時提醒,並幫助我迅速調整並追上進度,只是成品在圖表的排版美化上還有進步的空間。
這段體驗讓我反思,自己在操作新工具習慣先花時間探索界面和基本功能,因此稍微影響了實作進度,不過老師助教們在過程中非常關心學員進展,並且隨時給予適切的建議和指導,讓我在遇到困惑時能得到解答,進一步熟悉了工具的使用和資料處理的步驟。
老師的實戰經驗幫助我們快速學習與避免犯錯
在投稿的審閱意見和回覆技巧方面,講師利用實際案例深入剖析了審閱者重視的方向,並分享回應的策略,這些技巧通常是在實戰中才能體悟的,但講師透過真實案例,提前讓我們了解如何應對,尤其是針對 NMA 的審查意見,這樣的經驗分享在投稿過程中尤其寶貴。
由於我的研究領域是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在這個領域中 NMA 尚屬新鮮,能夠應用的篇幅目前仍有限,也因此我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審查挑戰充滿好奇,這次的工作坊也讓我有了更好的心理準備,未來投稿之路若遇到具體困難,再到 Office Hour 向校長請益,提升應對能力。
而在最後關於從找主題到實際寫出來的過程,透過校長詳細具體的分享讓我們知道,在哪些研究階段要特別注意或是需反覆確認,這些小技巧無疑是幫助我們能快速進入能發表被刊登文章的細節,對非醫學領域的我來說,確實是一大福音。
大道至簡,非醫療背景也能有效吸收的課程。
在課程的最後,校長分享了從題目撰寫到實際進度規劃,以及如何排除困難的寶貴經驗,這些建議讓我受益匪淺。校長特別強調了在研究的不同階段中,應該注意的細節和需要反覆確認的步驟,這些小技巧無疑能幫助我們加速進入撰寫並投稿的階段。對於我這樣來自非醫學領域的學者來說,這些建議尤其有用,彷彿提供了一條清晰的道路,指引我進入統合分析的研究領域。
課程結束後,我也立刻開始應用學到的方法,回家後挑選了一些小主題並進行文獻搜尋,作為練習。例如,我設計了一個題目,針對小學生群體研究不同教學法,在分數加法學習中的效果,透過這個具體的小題目開始搜尋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練習。這樣實際操作讓我更深入理解網絡統合分析的應用,也讓我對未來的研究擁有信心。
過程中也讓我產生疑問,針對「某一群學生透過不同的教學法學習某個數學概念,哪一種方法會更有效?」的研究設計,是否應該選擇範圍較小且單純的概念作為研究對象?舉例來說,如果我想研究「分數」和「分數乘法」這兩種概念,是否選擇範圍較小的「分數」概念會更有助於比較教學法的效果?這樣的選擇似乎能夠聚焦於單一概念,減少因數學內容複雜性而產生的干擾,讓分析結果更具針對性和清晰度。
也就是說,選擇一個較單純的概念,能夠在短時間內呈現出教學法的成效,並在評估結果時更容易識別出教學方法的優劣。這樣的研究設計是否會更適合在 NMA 中進行分析,並且為後續研究提供精確的參考依據?希望能了解在選擇研究概念範疇時,該如何更有效地平衡範圍的大小與研究的深度,先謝謝校長回覆!
(橙編按:是的,框限適當的主題,維持同質性,之後會好解釋很多。藉由框限的過程,也調整篇數到適當的範圍,做為初學者會好起步很多。實際操作之後,若有進一步的疑慮,也歡迎到 Office Hour 來討論!)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