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校長,我寫好了統合分析,投稿到國際期刊,雖然兩個審閱者給不錯的評價,意見也好回覆,期刊社給我 revision,但其中一個 reviewer 2 認為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不是 original article,審閱意見很不友善,用 review 文章的要求從頭刁到尾。
但是因為我真的需要這篇 original 升等,如果改成 review 格式又很奇怪,請問怎麼辦?
答:(蔡依橙)
先說結論,這問題不大,會解決的,我分析給你聽。
問:校長,我寫好了統合分析,投稿到國際期刊,雖然兩個審閱者給不錯的評價,意見也好回覆,期刊社給我 revision,但其中一個 reviewer 2 認為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不是 original article,審閱意見很不友善,用 review 文章的要求從頭刁到尾。
但是因為我真的需要這篇 original 升等,如果改成 review 格式又很奇怪,請問怎麼辦?
答:(蔡依橙)
先說結論,這問題不大,會解決的,我分析給你聽。
問:一篇不錯的文章投稿出去,審查很久,剛回來,給了 major revision,但意見非常難回。剛好新版 impact factor 公布,該期刊分數下滑,且從 Q2 變成 Q3,覺得有點虧,請問可以不回 revision,或者直接撤銷投稿,改投其他雜誌嗎?
答:(蔡依橙)
這是個很實際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會用實際的角度來回答。
答:(蔡依橙)
我還蠻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包括學校的專任老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PGY、護理師、藥師、放射師、營養師,都曾經問過我一樣的問題。
因為我會在現場觀察同學的表情與神態,然後進一步的詢問背景跟想法,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問。我發現這問題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像哲學問題。
當我詢問同學,為什麼會這麼想的時候,他們會說其實他們也知道應該要快點把論文生出來,才能夠畢業、才能夠升等、才能夠有比較好的履歷,但是他們提不起動機,沒辦法下定決心把寫論文這件事情放在優先順序的前面。
同時也覺得這似乎是他們人生中到目前為止,遇到比較困難的挑戰,不確定自己能不能通過?
作者:林口長庚 神經外科 李丞騏 醫師
醫學中心的升等門檻越來越高,即使我已經有些臨床以及基礎的研究,也已經拿到博士學位,升任學術副教授,但距離再升等,尚需要更穩定的論文產出。
臨床研究需要 IRB(即使已經簡化很多流程)、收集案例、輸入資料、跑統計等,臨床資源資料取得不易,從收集到分析到寫作完成,至少一年半載,更別說如果投傳統期刊,少則半年的往來才能發表。
最重要的是,要單純從臨床病例 retrospectively 過濾(壓榨)出一些值得發表(別人願意看)的數據,其實不簡單。前瞻性的收案或是臨床研究往往耗日費時(IRB 往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研究試驗設計到收案到分析,往往升等的黃金時間早已逝去。然而這些都是別人設計好的遊戲規則,我們沒什麼籌碼可以 call 或是 show hand!
這次報名歷經一些心情波折,猶記得 2022 年 4 月參加了《統合分析工作坊》也得到製圖大獎,後來立馬買了 CMA 軟體還有原文參考書,但還是因為種種因素統合論文發表停滯不前。所幸這段期間還有一些零星的論文發表,但就是產量很不穩定。看到之前辦在台中的《網絡統合分析工作坊》,心中那抹被澆熄的熱情,又被逐漸點燃。私訊蔡校長得知可能會於 9 月在台北開課,就心心念念注意電子報的開課通知,立馬手刀報名。
問:我目前是助理教授,準備要升副教授,往教授邁進。喜歡做的主題,累積了很多年資源,但在這個領域,卻沒有辦法登上前 10% 或前 15% 的期刊,在升等上非常弱勢,該怎麼辦?
答:(蔡依橙)
我的建議是,到了這個階段,就不是你喜歡做什麼研究就做什麼研究的狀態了。因為前 10% 的頂尖期刊,它的本數有限,所收的文章有限,期刊雜誌社也需要為它的 Impact Factor 負責,所以他們在挑選的主題是非常有限的。
我建議同學可以先鎖定你要升等所需要登上的這些期刊,鎖定個幾本,把它過去一整年的目錄,也就是所謂的 table of contents 全部看完,你就會知道哪些主題是熱點主題,而哪些是在你的實驗室、手中有的資源,或是比較有興趣的領域,是你可以做的主題。